(一)突出抓载体、惠民生,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市图书馆新增办证读者3000余人,图书借阅量50万余册,接待读者量30万余人次,各类电子资源点击量达65万余次;新增图书4万余册,订购期刊380种5968册,采购农家书屋图书5.24万册,全市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侨乡博物馆被授予“福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清市党史教育和方志研学基地”“福州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共享基地”和“福州市人大侨台民宗基层联系点”,累计接待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华侨华人团体等群体150余个,参观人数共计4.5万余人次;完成“大侨务”观念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基层基点优化提升工程,有效推进15个高级版(3.0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工作,垒实延展“中心城区10分钟、农村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持续拓展“文化惠民乐万家”工程,聚焦党的二十大主题,相继举办了“六月天·融情夏意文艺季”、龙田遛街夜市专题文艺演出、元宵主题灯会、闽剧文化周、儿童剧文化周、公益培训、杂技周、高端展览等活动197场次。深入推进农村公益电影“三下乡”活动,完成5256场次放映任务,观众人数达到15万多人次。
(二)突出抓打磨、出新彩,以传统优秀文化涵养时代精神,精品创作生产成果更为凸显。注重深挖本土文化资源,相继出版《最福清乡土文化丛书》《福清戏剧史》《福清市摩崖题刻拓片》等一批本土文化读物。注重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闽剧《门槛记》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侨乡街舞团参加杭州亚运会舞蹈编排和表演、登上《黄金100秒》十周年特别节目《发光吧!我们》夺得冠军;选送街舞作品《斗海》参加省第十五届音乐舞蹈节决赛获优秀表演奖;创作“家在福清”原创主题歌舞文艺晚会并赴印尼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参加“追梦吧,少年!”第十五届福州市少儿讲故事大王比赛决赛获4金5银佳绩;参加第十九届福建省少儿讲故事大王比赛获2金2银好成绩;福清市图书馆张小红报告文学《匠心无垠》获省劳动最美丽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福清市博物馆王晨参加“学思践悟新思想 勇毅前行建新功”福清市第四届理论宣讲比赛荣获一等奖。投入约5000万元,打造“福见玉融”山水光影秀,采用福建省最大户外裸眼3D大屏,同时,首次以山水实景与户外3D大屏、灯光秀相结合的光影演艺形式展示,吸引观看群众约20万人次,有效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突出抓传承、重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建立职能部门联审机制,累计审查用地项目647 宗。先后启动溪下民居、林中陈氏民居等4处古民居修缮,启动县保紫云宝塔修缮加固、黄檗山僧人墓修缮工程等。投入约310万元开展省保瑞云塔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投入约3100万元推动龙山祝圣宝塔周边环境整治与拆迁工作;开展考古勘探和田野文物调查工作,完成音西街道埔尾村古墓及宏路街道溪下呼鹤鸣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福清市东张窑址考古调查勘探等;组织力量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新增各类藏品202件(套),其中涉侨藏品137件(套),收集重要福清历史留影114件;开展黄檗山田野调查,寻访黄檗历史遗迹,共发现近30余处摩崖石刻碑刻,其中6处均为首次发现。组织黄檗书画作品展前往日本参展。推进龙江桥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参加“民俗好福气·福兔闹新春”202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组织佾舞、南少林武术等非遗项目走进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非遗项目佾舞亮相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推进“非遗”项目提档升级,福清东张古宋窑制作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入列福州市第八批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开展福清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新增2个非遗项目,5个传承人和1个保护单位。以“非遗进基层”系列活动为载体,在石竹山、弥勒岩、一都镇状元街、东关寨和南岭镇食菜厝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佾舞等非遗专场演出14场,在学校、公共文化场馆、社区、乡村等地点开展非遗图文展17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走近市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