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课后服务 实施的改进路向
时间:2023-09-18 09:21
    【案例背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在义务教育阶段陆续推开,学校课后服务是解决家长按时接送孩子困难,缓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学校则是课后服务实施的主渠道,肩负着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管理、安全等一系列义务和责任。
  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是什么,如何就日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去改进它的路向,以促进课后服务向高质量发展。下面我就讲一讲自己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实例。
  【案例描述】
  我挂牌督导的学校有五所,我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学校的学生数少,教师数也较少,特别是专业教师更少,学校地处农村偏远地方,多数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带孙子。学校承担课后服务存在困难,课后服务场地及设备不足,承担课后服务的专业教师(音体美或其他兴趣的专业课)缺乏。老师们都认为课后服务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但基于他们现在实际的工作负担而言,他们课时多,即便4点半后也没闲着,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是常有的,个别老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后服务有心无力。
  学校在实施时,应家长要求让孩子多做作业,最好在学校把作业做完,回家没法教。简单地将课后服务变为“课堂的延伸”,进行“课堂化”实施。有的学校在课后服务期间频繁地开展各种涉及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活动。课后服务实施还是趋向于应试教育,活动育人。在督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访过调查,谈话,与这几所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交流,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学校的课后服务有质量的发展。
  【案例分析】
  1.学校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后,学生放学后不离校,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特别是文体类的课后服务,安全隐患多,学生、家长、学校都紧绷安全神经。
  2.课后服务的主体权责不明。课后服务政策只言学校,不谈其他主体,只谈学校责任,实际上课后服务主体是多元的,有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组织、校外机构等,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渠道。
  3.课后服务实施“课堂化”倾向。把课后服务变为课堂的延伸,进行“课堂化”实施,在实施的内容上多与语、英、数三个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关。同时由任课老师进行“培优转后”式的学科作业辅导、试卷讲评或是知识点讲授;在实施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学科教师轮流排班进行组织。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较长,这样的实施方式还是应试教育的理念。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弱化了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
  4.课后服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说“活动化”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态学科课程的不足,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活动化”存在着目标分散,内容比较随意,时间不能持续且组织困难等问题。没有真正落实科学的实施理念,让课后服务具有持续发展的价值。
  【案例反思】
  这是目前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改进,有些成效。
  一、加强协作,确保课后服务安全保证学生安全。
  学校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服务人员职责,强化安全知识教育,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措施,还要争取社区、交通安全,卫生部门对课后服务的监管监管,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踊跃参与课后服务,丰富实施形式。
  学校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把学校的课后服务纳入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列入年终的绩效与考核。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课后服务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特点,发挥家长委员会,选出负责任、服务能力强的固定志愿者,同时发挥社会公益人士,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成为学校课后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回归育人初心,系统化设计目标,开发丰富内容。
  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重构课程目标,开发内容,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性的作业辅导,自主阅读,也包括提升性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并关注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要,对于相同性需要,可以通过统一的课程类型和活动形式进行。
  四、创新课程形式,立体推进实施。
  发挥课后服务的优势,打破学校常态课程由教师提供的传统,为社会师资资源进入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根据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规划,对于学校教师能够提供的课程,积极动员组织校内教师提供。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聘请一定的志愿者或机构进行实施,如: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心里团辅活动。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教育价值的课程,聘请村里志愿者参与实施,如:剪纸、伡鼓舞表演、舞龙舞狮。实施时间上注意长短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程种类,学校统筹调整,推进课后服务的灵活性。
福清市硋灶中心小学  郭伟宁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