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让每一位老师以最美的姿势站立
时间:2025-01-06 08:13
【案例背景】
  我们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完小)师资还是比较紧缺。学年初,难得调配个把体音美等专业的老师,校长是爱惜有加,他们也知道这些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好处。于是,总是下定的决心要把他们专职出来。可一旦到了编排课程的环节,校长、教导们又犯难了——因种种原因,语数英等学科的老师都没法安排好,哪有心思去想其他的学科,“专职”等以后再说吧! 
  【案例描述】
  下校听课,一些校长、教导主任总会这样强调:他是代课的,也要开课吗?这位老师是**专业毕业的,本学期先拿来教语文。这是新来的代课教师,他刚走出校门,什么都不懂。你们要多多指导,实在没办法呀!而听开课的老师,总是既委屈又无赖地听我们给的建议。她们有的沉默不语,总是一个劲地点头;有的直言,“老师,我真的不会教,该怎么办?”;还有少数老师,委屈得当场掉泪。据老师反映,这类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会儿,背地里伤心难过的不是少数。
  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上看,这些代课教师或跨专业的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真的亟待提高。不论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都需要较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一位校长焦虑道:“老师也许可以等,可以慢慢成长,可是学生呢?这一学期过了,就没有了。他们耽误不起呀!不是我们要求高,我们只要求能用,拿来就能用。”
  【案例分析】
  一、瞻前顾后,在统筹中“落子”。
  农村小学教师不稳定的因素较多,如教师分娩假、进城考试、校际调动、代课教师离岗等等。在师资调配方面,的确存在诸多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可能性”中提前谋划和布局。如了解教师职业或工作动向、教师的预产期等,此外,还要了解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年级、课程安排方面都要充分考虑,正所谓: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提前介入,就会在人员结构安排方面努力做到最优化。
  二、关注需要,给予精神“资助”。
  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情理之中”的淡定与“意料之外”的恐慌是情绪的两极。而情绪很多时候会左右人的思维,影响工作。因此,我们要从需要动机出发,让每位老师看到了学校知道每位老师的个人需求,同时,也让每位老师看到学校工作的需求,让每位教师有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样,让每一位老师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是良好工作的开端。当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教师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学校的安排,没有商量的必要。我们都知道,工作中的人性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应是“安放(人心)”“释放(潜能)”,而不是控制,他更多的是指向人心的。因此,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一所完小校任教时,每学年初,学校就会让老师们将自己的意向年级及课程向学校申请,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并征得老师的同意。这样,让每一位老师真切的体会到自己所任教的年级、这学科都是自己决定的,是发自内心的并无过多的外力干涉甚至强制。在后来的工作中,老师们即便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内部归因的因素会更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会更强。一直以来,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整个辖区中都在前列,家长对校的办学质量相当满意。直到现在(十多年后),家长还是念念不忘。
  三、纲举目张,保障基本“口粮”。
  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各项管理都相对“陌生”,很多老师认为可以边教边学,不急于一时。但我觉得教学“常规常态”的规范或要求必须提前集中培训学习。特别是新教师,一旦正式上课,就会有很多的工作在等着他们,有时只能疲于应付,至于边教边学,只能是说说而已。在教学“常规常态”集中学习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一切制度要求的条条框框上,要有具体可呈现的样本、范例,让新教师看得见,看得“懂”。如:学校常规检查中优质的教案、作业、班主任工作手册、教学反思等等,都可供新教师直接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请这些评优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至于课堂常规,学校每年的青年教师教学展示课获奖视频是最接地气的学习材料,如果获奖者还在同一所学校,那就更好了。这些集中学习,虽有现学现用、临时抱佛脚之嫌,新教师也有可能还不太懂,但聊胜于无。接下来的师徒结对子、校本教研等教学活动,学校就要有意识的关注这些新教师,优先关注这些老师的困惑与需求,让他们尽快的成长。一些学校,对代课教师在校本教研方面不做任何要求,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表面上看,好像是减轻了这些师的负担,但从教师个人角度看,他们有被区别对待或被不重视之感。其实他们心里并不会有太多的“感激”成份,更多的可能是失望、失落。从学生、学校的角度看,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体现,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代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要求应与其他教师无异,我们要做的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智力帮助与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出谋划策,在融合中“蜕变”。
  在听评课、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代课教师或跨专业任教的老师,他们大都很有想法,只是信息加工处理与输出有些不确定性,简言之,就是无从下手或无所适从。特别是跨专业任教的,他们受专业思维惯性以及专业思想执着的影响,需要有一段适应期或转型期。我们学校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对他们来说比较煎熬的时期。有位老师是美术专业的,学校安排她教语文。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她擅长儿童画和漫画,而且很有童心,喜欢和小小孩一起玩,大家都觉得她适合低中年级的教学。教学过程指导中,我们有意识的发挥她的专业特长。语文课上,看图识字、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等等教学活动中的“图”大都是她手绘的,课后还以奖品的形式给孩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美术课上,她让学生给自己的美术作品配上文字,让孩子们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孩子们也学得很快乐。“亲其师,信其道”,学科质量自然也不差。一位心理学专业的新教师,学校安排她教语文。在质量调研性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小动作很多,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的学生很多,而老师却反映今天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比平时要好得多。这很可能是就是班级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就让这位老师就学生注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常态下的研究。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教师的专业特长,多鼓励表扬,在教学研讨时,多给些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建议,让农村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成为可能。
  【案例反思】
  一、提前“给”人。
  站位不同,想法迥异。我们可以期待,但不能强求。至于我们学校最基础的操作层面来说,我们很期待上级主管部门能提前对每学年的师资调配进行部署安排,诸如教师招聘、进城考试、校际调动等,至少提前半个月将要的人给我们学校,我们好量体裁衣。我们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全盘系统的考虑学年的人员及工作安排。
  二、给“人”给“力”。
  在提前给人的基础上,也可将新教师的见习期培训提前。让这些新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先动起来。此外,还可以根据新教师实际任教的学科进行学科岗前常规培训,让每位新教师都能较从容地应对。
  三、督学成就“促学”。
  在下校督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常规、安全教育等方面基本都能按规定动作去完成。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只是“守正”,缺乏创新。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一些学校严格按文件要求不折不扣地实行,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减负”不能成为怠工的借口,从教师层面,“增负”的味道更浓些,它需要教师更精准的施教,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每个环节的精度和效度,让学生开心地学、有效的学。但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我们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一些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不说提质,保持都有略显吃力。而作为责任督学,要如何给这些学校建言献策,如何“深耕细作”助力学校成长?这需要我们责任督学有足够强大的能量,帮助自己华丽的转身。
福清市三山中心小学 王征亮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