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小问卷”折射出“大问题”
时间:2025-02-06 08:40

  【案例描述】

  一句话,看似“习以为常”。一段教育督导故事,却“不寻常”。

  元月初,我例行赴A校挂牌督导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考虑到与学生当面沟通交流存在着不便之处,我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表格中设计了一项评价内容:“请用一句话综合评价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在统计问卷情况时,发现近一半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食堂的饭菜烹饪方式单一,吃腻了,吃怕啦”。这一简单直白的答复,字里行间,扎眼更扎心。为什么怕?怕什么?怎样才能变“怕”为“爱”呢?我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基于此,我连续三次下校督导,认真倾听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食堂管理人员的心声,与挂牌督导学校共商校是,力求达到“点题整治”。

  1.对话学生。每餐只有三道菜,能否提供五道,让我们“五选三”。有些菜加点微辣味,难道就变成了“垃圾食品”吗?

  2.对话家长。周末孩子在家,我们也会变着花样,开点小灶,给孩子换换口味。家长们积极建言:一是成立食堂膳食委员会,学校要积极采纳学生及家长代表从“学生与家长的视角”提出可行性的合理化意见。二是结合假期以及传统节日,学校要多开展“学做一顿饭、会炒一道菜”德育作业、亲子比拼“厨艺煮意Show”、校园美食节等活动,既增进亲情与友情,又培育学生习得劳动技能,何乐不为?

  3.对话教师。当务之急要打破学校食堂管理发展的瓶颈,与会座谈老师的共同心声直击问题要害:“一方面,学校要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邀请酒店专业厨师与营养师定期莅校开展业务指导培训活动,着力提升食堂厨师及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菜品种类和烹饪方式,优化菜品质量和调适口味,提高学生对食堂饭菜的关注度和美誉度”。老师们对食堂管理现状的共识与关切,代表着普遍的、强烈的诉求与期望,是集体智慧与意见的汇聚。

  4.对话学校。几经深度复盘研讨,学校表示,一要以问题为课题,综融多方心声,盘活办学资源优势,完善健全学校食堂“点、线、面、体”的管理体系。二要发挥学校膳食委员会监督作用,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通过遴选确定,提前预告每一周多样化的食谱,快速响应学生需求。三要践行“众口难调调众口”的工作目标,每周评选食堂最美服务之星,用心提供“食”全“食”美的服务,让学生“食”光有味。

  春季学期开学第二周,我欣喜地看到该校食堂管理措施见行见效。看!学校开展“庆三八·秀厨艺”活动,亲子共同展示厨艺煮意技能,培育学生珍惜粮食与珍爱劳动成果的品质。赞!食堂早餐不仅有不同口味的糕点、还有“扁肉、锅边、豆浆、花生汤、番薯丸、光饼、海蛎饼”等本土特色小吃,供学生自选食用。午晚餐菜品由三种丰富到五种,荤素搭配合理,营养卫生。叹!学校领导轮流陪餐,来校看望学生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在食堂就餐。“学校食堂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这何止只有妈妈的味道呢?比家里吃得好,也好吃得多。”师生们如是说。

  【案例分析】

  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关乎着“舌尖”上的安全,要做到营养卫生、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开心。然而,学校食堂存在的共性问题却难以实施优策良方,归因何在?

  1.认知偏差,行为不当。在管理过程中,诸多学校仍停留在以往表层性的认知,存在着食堂问题大同小异的共性心理。虽然学校也阶段性地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活动,但是没有正确应对反馈的结果。一是缺乏细心发现问题的洞察力。看看听听而过,将问卷材料存档了事。二是缺乏用心分析问题的突破力。没有直视问题,进而剖玄析微,找到问题根源。三是缺乏决心解决问题的创新力。没有立足校情与生情,无法链接多方资源,制定出校本化管理措施的实施路径。

  2.管理脱节,监督不力。家校共建共育,应当同向同行。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监督不是给学校增添麻烦,而是要发挥家长智慧,集思广益,产生共情共鸣功效。学校没有完善健全食堂管理工作机制,没有主动邀请家长参与民主监督,势必造成食堂“管与理”工作的脱节。同时,有的家长认为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校,不必掺和其中,导致工作落地缺乏家校“同频共振”之力。

  3.资源有限,抓手不多。大多数学校基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没有大胆探索实践守正创新的举措,缺乏有效的抓手,食堂管理工作处于“等一等、再看看”的尴尬境地。

  【案例反思】

  督+导=主责主业。作为教育督导人,一要靶向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工作目标,梳理问题清单,与挂牌督导学校精准施策,变全力打通食堂管理工作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最美零距离”。二要炼就一双慧眼,做到真督善导。着力从聚焦“督问题”转向侧重“专业导”,从“会”督导向“慧”督导升华,促进学校食堂的精致管理成就一番“别样景致”。

  1.立德树人,“慧”学习。督导人要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怀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扎记其核心要义,或札记其精髓内涵,工作中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案例中,我从查摆食堂的“问题视角”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直言不讳,让我找到解决学生“需求视角”的主线索与突破口。而后,为防止问题反弹,我充分利用专业的“问卷星”APP,要求学生及家长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进行评价反馈,让我实时监测督导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最前沿的新动态。

  2.学思践悟,“慧”引领。督导人要基于督导工作中“督什么”“怎么督”“督的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或聚焦聚力,或优化整合,动态生成工作的“新质活力”。案例中,当我发现问题时,没有急于“拍脑袋”下“问题定论”。而是通过多方剖析,揭开学校食堂管理共性问题的“面纱”,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点题整治”,助力措施落地见效。

  3.知行合一,“慧”反思。督导人要勤勉笔耕,或纪事剖析,或纪实反思,汇聚“洞察隐微点滴,洞见平而不凡,洞晰剖根溯源,洞悉立行立改”高维度、一体化、闭环式督导工作的大智慧。案例中,一份小问卷,学生的一句“习以为常”言语,背后却映射出“不寻常”的问题,激发着督导人的内心反省与自觉行动的外化。

  4.守正创新,“慧”成长。督导人要切实发挥督导“利剑”作用,做到督有力度,导有温度,行动抓手有深度,受益群体有广度,专业成长有高度,让教育督导工作“长牙齿”。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一半是问题,一半是答案。问题与答案的桥梁是需要督导人孜孜以求的勇气和能力,且督且导,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福清元载中学  林泉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