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抓好三角,落实四点,以督促减
时间:2025-03-10 08:46
  【案例描述】
  福建省教育厅【闽教督办(2023)】6号文件明文确立将“双减”作为2023年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要求长期坚持,不断提升,继续深入,开创新局面。因此,双减督导已然成为责任督学的常态工作。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后,农村学校如何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是责任督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我所督学的三所学校地处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较小,班级均为单班,学生人数少,教师结构老龄化,留守儿童居多,家长多数处于教育盲区,家校合力不足。面对如此众多的实际问题,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措施,增课堂之实效,促课后之减负?作为责任督学,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找准切入点,撬动三角——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杠杆,走进校园,融入师生,联系家长,走进校园,通过与教师、家长、学生交流访谈、问卷调查、查阅作业等多形式,收集到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一些焦虑和心声。
  家长1:学生作业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却无所事事,我们不知道怎么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
  家长2,父母都外出了,作为爷爷奶奶孩子在家作业情况不详,更多的时间给了电子产品。隔代教育存在沟通障碍。
  家长3、减负是学校、老师的事,跟我们家长好像没什么关系。
  生1:父母不在家,就帮我们报校外培训班,他们给我们买了很多课辅材料,都希望通过这样不断的多练习提升成绩,但我们增加了课业负担。
  生2: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更多是放在我们作业上的完成、讲评,不是我们兴趣爱好的,特别的单调枯燥。
  老师1: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家长简单片面的理解减负的要求,认为只是减掉了作业量,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没有领会到减负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短板,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很多的家长无所适从。
  老师2:双减的真正意义是减负不减质,我们教师明白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课堂实效,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能力方面不足,缺乏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
  【案例分析】
  作为责任督学,如何化解双减所带来的各类焦虑呢?我严格按照督导要求,结合自己督导学校的实际情况,查找原因,分析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一、领会双减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家庭教育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双减认识不足,对减负信息的滞后,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缺失偏颇,造成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窄化——以应试教育为主,弱化了对学生素质、能力、品德的培养。
  作为责任督学的我明白双减政策要真正的落实见效,必须对症下药组织召开了学校专题研讨会,通过与学校干部、教师的交流座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教师应全面学习领会双减精神的要义,确保双减工作要入每一个人的心。广泛多渠道地向家长宣传双减的精神。
  二、补齐家庭教育短板,促进家校共赢。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学校虽然关注了课程的设置,关注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及课后服务,但学校在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对家长素养的提升方面关注不够。当减轻了课业负担的同时,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空间,却无亲子关系的融合,双减时空受限。
  为突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加强家校配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主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力量,创新履行系列的家庭教育机制。(1)培养家校工作指导小组;(2)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3)推荐家庭教育的课程;(4)展示家庭教育成果;(5)完善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指导教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化解双减政策落实中的家长焦虑。
  三、优化作业设计,健全评价制度。
  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不足,作业形式较单调,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有待提高。
  如何提升作业设计增课堂实效,主要通过听专家讲座,解读新课标精神;以骨
  干中坚力量引领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群策群力;以教研组为集体设计教学,带动学科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更趋于合理性、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进行高效分层作业,基于问题解决的高质量作业设计,并能对作业设计进行反思、研讨、改进。
  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侧重于教学成绩的展示,对课后服务的评价不明确,未能将家校协同列为教师的考核范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过程性、激励性、示范性,缺乏驱动长足发展的动力。
  学校方面加强五项管理,将双减工作列为常态化管理,对标对表开展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以督导促进双减工作的有效提升。将评价纳入考核范畴,倡导多元化评价。学校强化对教师过程性评价,提效增值性评价,促教启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着重对学生的态度、长足发展方面做评价。
  四、拓展课服资源,提升延时质量。
  课后服务学业辅导占绝对比例,变相地延长上课时间,不利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外参加的各种业余兴趣爱好,不能真正满足在生活技能方面的需求。
  为推进课后服务的增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具体做法是:挖掘教师的潜在才能,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拓宽校外资源,依托地方特色,构建全新课程,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项兴趣爱好的活动,包括了基础性的课程服务作业释疑、培优转后、阅读写作,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又有特色性的课程项目,体育运动、科技小制作小发现、校园合唱队、小小书画家等。
  【案例反思】
  双减工作的落地到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作为挂牌督导的责任督学,应怀着一颗赤诚仁爱之心,立足高点,无畏难点,找准弱点,切中要点,督正导行,推进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助力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
  第一,立足高点——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就要求责任督学,积极学习领会双减政策精神,熟练掌握双减政策的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督导工作中,静心俯身到学校一线,摸实情、提建议、出实招、善反思、见实效,履行督学职责,做好农村学校长远发展的参谋。
  第二,无畏难点——长风破浪会有时。
  在落实落细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难点是双减落实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搞单兵作战,协同家校共同育人,挖掘教师的潜能,拓宽课服的多元渠道,收效甚丰。
  第三,找准盲点——病树前头万木春。
  慧眼方能识珠。如果我们责任督学,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寻找双减工作的盲点,发现问题的根源,很多工作就能迎刃而解。看到双减工作中的重要三角——教师、学生、家长都存在着各种焦虑,究其原因,就是双减工作精神要义没有真正的入人心,成为双减工作的“肠梗阻”,对症才能下药。
  第四,切中要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促进农村薄弱校双减工作落实中,作为责任督学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组织学习领会双减精神,并进行广泛宣传,也让双减精神入每一位家长的心。明确家庭教育是教育政策赋予学校的一项新功能。学校作为指导者,创新履行家校教育的机制,增强作业管理及课后服务的思想,指导学校形成自我督导的体系。
  福清市硋灶中心小学郭伟宁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