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课间十分钟让孩子“动起来”
时间:2025-03-24 08:45
  【案例背景】
  202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是一些地方部分学校还是出现“限制中小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现象,2023年10月“央视‘新闻1+1’”等多家媒体,就此现象进行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要求责任督学把学校“课间活动”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督导工作的内容。
  【案例描述】
  2023年12月中旬的一天,我来到挂牌督导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对“课间十分钟”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在督导过程中,我先现场查看了学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情况,再找了部分学生和教师代表进行访谈,以了解该校“课间十分钟”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学生称:“课间时间总共10分钟,提前侯课去掉3分钟,有些老师经常会拖课,操场离教室又比较远,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间活动。”有老师表示:“学校教育承担了太多额外的责任,怕孩子在课间活动时出现安全事故,我们只能让孩子课间呆在教室里。”面对如此情景,不由得让人发问: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
  随后,我走进校长办公室,首先向校长反馈现场查看与交流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研究分析产生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接着召开座谈会,与学校校长及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共同解读《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课间活动形式的尝试和创新,以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同时,为了推进该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更加规范开展,我向该校发出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立即纠正以各种理由剥夺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做法,同时要制定“一校一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之后,我密切关注该校推动“还课间十分钟给学生”工作的落实整改情况,每个月到该校督导时,课间,我总会到校园走一走、逛一逛、看一看。丢沙包、跳绳、跳格子、玩老鹰捉小鸡、打篮球……每到课间活动时间,学校的操场上就满是孩子们活动的身影;学校教室的储物柜也摆放着飞行棋、跳跳棋、五子棋、魔方等益智类玩具,不愿意去操场的同学,也可以在教室活动。为了提升课间活动的吸引力,学校还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大片的劳动基地开展走进自然等劳动教育活动;学校体育老师还创编了一些手势操,一旦遇到特殊天气,同学们就在教室内做肢体活动。
  【案例分析】
  课间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孩子们课间走出教室、接触阳光,做适当活动和放松,不仅有益生长发育,也是紧张课堂之间的“加油站”;另一方面,课间也是孩子们彼此沟通交流、自我规划时间的重要时段,充分运用好这段时间,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具有重要意义。倘若认为课间活动可有可无,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不仅对学生成长不利,也是无视教育规律之举。以往学校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学校怕出安全事故。学校怕出事,担心学生课间出教室“打闹”会发生安全事故。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说到底,就是要在安全有序和充满活力之间找到平衡,更好统筹校园管理成本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注意防范课间活动风险,定期排除校园安全隐患,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也可以购买校方责任险等,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识,通过讲座、游戏等多元化手段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同时,家长与社会舆论要理性对待学生在校园里发生的意外事故,不能一出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追究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责任。
  二是教师习惯拖堂。有的教师习惯拖堂,短短10分钟就被挤占掉两三分钟,学生刚出教室就得回来,也就不愿意出教室。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引导教师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儿童注意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一堂课之后一定要有10分钟的休整,这是儿童注意力和大脑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挤占学生课间时间,限制学生课间行为的常态化巡查,督促教师依法保护学生健康成长,也可以开通专门的邮箱或热线,以便家长能及时反映此类现象。
  三是功利化教育思想作祟。对不少老师和家长而言,“分分必争”。在他们眼里,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学生课间不出教室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引导,要通过日常的沟通宣讲和优秀学生成长案例的宣传来做好功利化教育思想观念的引导,明确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工程,既要注重开发智力、培育人才,也不能忽视发展身心、完善人格。
  【案例反思】
  责任督学是学校的“第三只眼”,肩负着推动责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在本项督导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为切实推动责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责任督学要做到“三要”。
  一要主动作为。责任督学要凝聚初心和使命,主动履职,督导过程要“实”。在这次督导过程中,当我关注到多家媒体报道一些地方部分学校“限制中小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现象时,第一时间就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积极规划督导方案和重要规程。同时,在跟踪问题解决进度上做到速度快、频率勤,实实在在帮助学校解决问题。
  二要立足校情。责任督学要关注责任学校的发展,提出的督导意见和建议,既
  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又要贴合学校校情。在这次督导过程中,我通过访谈、座谈等方式认真倾听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声音,了解学校“课间十分钟”落实过程中的困难和顾虑,抓住学校的痛点、难点和办学特色,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以实际行动助力学校的发展。
  三要深挖问题。责任督学要深入挖掘被督导学校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要“准”。在本次督导过程中,只有深入学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座谈等,了解了学校运动场地方位、面积、学生人数、活动设施设备、校长、教师的顾虑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措施和整改意见,切实激活学校的课间十分钟,让学生课间十分钟既要“有得玩”,还要玩得好。
福清市渔溪中心小学严金星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