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获奖案例丨让学校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面品牌
时间:2023-02-20 08:36
【案例背景】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为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文化承载载体的农村完小学校,则应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俗语: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在,乡村就存,文化消,乡村就可能亡。因此,学校要成为乡村的一面镜子,学校要成为一个乡村的品牌,学校更应该成为乡村的文化底蕴,要改变一个乡村,必须先要改变这个乡村的学校。
【案例描述】
我把我的想法与我的分析与我所督导的几所学校校长交流,得到他们的共鸣,我们的共识是:改变学校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灵魂,使得乡村因校园文化的熏陶而充满生机。于是我们行动了。我们决定,从本乡村实际出发,先查找本乡村与别的乡村与众不同之处,拟定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初步计划。
陈庄小学是革命老区,我们就以“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时代新人”为主题,每年都与镇关工委、镇社区学校、村两委联合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进革命老区楼,为学生讲党史、学党史、记党史。举行“红心向党、童心爱国”宣誓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做时代少年”为主题的党史板报、手抄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长,做个爱党爱国、有责任的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学校革命文化传播,使红色革命文化成为乡村经久不息的一把火炬,点燃乡村文化特色。
莲峰小学决定以校园命名为抓手,如把教学楼命名为“祖钦楼”、“厚德楼”、“笃志楼等,把图书馆命名为“七味书屋”“雏鹰馆”,把宣传栏命名为“蓓蕾绽放”、“七彩云”……。以个性与协调为基调,从栏杆、班级桌椅、图书角到塑胶操场,既强调个性又追求统一协调,特别是难度很大的塑胶操场的全面建设。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沙玉小学与大埌小学则决定以生态围墙为平台,建立“两面墙”,以前学校都是重校内墙面,轻校外墙面,我们认为学校既要成为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更要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乡村使者,于是我们把显眼处的内外围墙分成几个板块设计成“励志篇”、“人与自然篇”、“人与家庭篇”、“人与社会篇”……使学校成为乡村的一面亮丽的风景线。
大埌小学则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把现代文化与传统节日结合,开展家校联谊,如六一节“亲子”文艺表演,端午节“家庭乐”包粽子比赛…… 同时,在校门口设置“家校互动”、“每日一新”教育互动小屏幕、校园广播平台等……家校联谊使乡村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活力。
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与付出也是很多的,特别是资金的投入。刚开始,年轻校长们面露难色,我们就逐个分析,一个是乡村有钱人多,我们就结合走访乡贤,一个是乡村恰逢创建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们就与村委互动……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激情。
【案例分析】
应该说,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与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是比较重视的,经常在会议上传达、下文等,也派出一部分校长去外面考察,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往往只重视中心学校,对于占绝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来说,还是有点滞后、有点乱,究其原因,在乡村学校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乡村学校校长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关键是教书育人,只要把书教好了,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学校的工作就“OK”了,至于校园文化建设,那是有钱学校的事,是城里学校的事,是中心学校的事,在我这儿――穷乡僻舍,谈什么校园文化,能把教学工作完成了,就算了不起了,认识不到乡村学校文化对一个村的带动作用,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效果。
二是学校校长缺乏乡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观,责任心不到位,没有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被动地根据上面的精神布置学校宣传材料,有点贴“膏药”的感觉,应付性强,没有前瞻性、整体性,更缺乏符合地方韵味的乡村学校特色文化。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协调性不到位。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更是各级政府与乡村两委,甚至是村乡贤的事情,需要的资金多,工作量大,校长在这其中要充当协调员工作,充分调动乡村一切力量搞好这项工作,对一个乡村来说,什么是大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大事”。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级检查时紧时松,时重要时不重要,体现在口头上的多,真抓实干的少,往往不大落实,尤其是督促整改未能件件抓到位,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
【案例反思】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对一个乡村及这个乡村所有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做为一个老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老督导员,深刻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在其位,必须谋其职,虽然身处边角,更应打理灰尘打扫不到的地方,本人觉得在加强乡村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
1.心存责任使命,讲究实效。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常态化的校园难免出现一些管理疏忽的地方,富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督学对存在的问题相当敏锐,这也是学校不太情愿督学光顾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中,我本着“为学校服务,为校长分忧”的心态,尽量在不打扰校长工作、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待掌握最真实的数据,发现最实质的问题后再发表意见,同时帮助学校寻找整改办法,并跟踪整改效果。直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总之,只有真正用心为学校办实事,才能体现责任督学的价值所在。
2、身在学校境处,排忧解难。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说大很大,说小很小,但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在建设当中,正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心声,广泛听取一线人员与群众的心声,对出现的问题不推诿,不拒绝,当好服务员与协调员,做为责任督学要把它作为责任担在肩上,广泛地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弄清问题实质,找准问题症结,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
3、眼放九界处,意在长远。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让群众、让村级干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实现全民共建教育活动,全民共享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与社会的融入更是密不可分。
福清市东瀚中心小学 林明朝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