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适切,最好的管理
时间:2023-05-31 08:33
【案例背景】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而“双减”可持续的关键就在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呢?校长、老师们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所学校,校长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执行力也强。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求真务实,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还能协调、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总之,在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上,无可指谪,甚至有相当的推广价值。可奇怪的是,每学期一次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区域横比上,相当部分的班级、学科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有一所学校,校长很尽责。教学管理方面,严格按上级文件执行,而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所有内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每次检查,都是褒奖的多,提整改建议的少,也是相当有“示范”作用的。可遗憾的是,每学期一次的考试成绩也是不尽如人意,在区域横比上,总有一部分班级存在较大的差距。
两位校长都很郁闷,他们都在不断尝试,努力寻求突破,可结果总不尽如人意。
【案例分析】
1.“育人”还是“育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学业成绩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因为,其他的指标更多的只能靠定性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难以横向比较。但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指标之一,并不是最核心的或者是唯一的指标,不能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及价值。更何况,一个群体性的优异成绩是怎么来的,是有必要进一步论证的。如果是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兴趣及爱好或某些课程的学习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它将让学生错过某些能力技能的“最佳发展期”。当然,如果团体优异成绩是得益于高效课堂、高阶的思维成果,那应该是值得肯定的。窃以为,在小学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对学习有美好憧憬这比分数更重要。有朝气、爱阅读、善表达、敢质疑、活泼机灵、勇于实践尝试等都是小学生身上最应该体现的气质,也是最应该培养的气质。少年老成的考分能手,也许还算成功,但那些视分数为生命,一看到成绩不理想,就心惊胆战、脸色蜡黄,七魂丢了六魂,有的抱着考卷痛哭,甚至不敢回家的孩子,我们不心生怜悯吗?这类的学生,长此以往,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吗?所以,我们真的不能过度解读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评价也只能基于个体的成长——助力于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地进步或变得更好。
2.理念的创新与守恒。教育要改革要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理念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个人认为,教育的创新是要慢步走,是要步步踩实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东西坏了,可以花钱再买;人的发展耽误了,再次重来的机会少之又少。同样,一种理念、一种策略的实施,本身就是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最忌讳的是,这个方法好像没有效果,就全盘否定,另辟新路。这样,会让我们老师无所适从的。再说,真正的管理,并不是你灌输了多少新理念,运用了多少新策略。真正管理是唤醒人心,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潜能。因为学生是他们的,他们是最知情的,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应该是最适切的。此时,我突然想起:一年级的一位老师在期末家长会上这样对家长说:“现在,我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完完整整地放到你们的手上,希望两个月后,当这些孩子回到我身边时,要比现在更好……”所有的家长都为之动容。我想,有这样走心的老师,家长会不放心吗?孩子会成长得不好吗?同样,管理也应该走心。当然,固步自封肯定不对,我们守着现成的规则制度,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校本的措施与规则,有时带有很强的即时性和局限性,必须与时俱进的。
3.管理的隐性和柔性。有人说,校长的专业技能可以不要很强;有人说,校长的专业技能要很强。我更倾向于后者,术业有专攻。教育的规律、孩子的认知特点、成长的规律等等均有其特殊性,这也决定了管理的专业性。当然,如果在管理上一味地呈现校长的专业性的话,教师的话语权也就相应地被削弱,这对学校的发展是不利的。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管理是服务。当老师、学生、家长需要校长助力时,此时的校长应该当仁不让,给老师、学生、家长最适切的帮助,这种层面上的管理,是有效的。在制度方案落实方面,有些是有量上的要求,我个人觉得也不宜过度加码。比如“听课不少于12节”,有的学校就要求听课18节以上,他们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方案中规定“不少于”,言外之意就是要等于或多于12节。这在理解上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是12节而不是15或18节呢?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提倡、鼓励教师多听课,同时,可以有差异性的要求,基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出发,但不能硬性加码,更不能变为硬性指标。否则,一味地数量上的加码,质效上又会发生怎么的变化呢?教师会疲于应付吗?或是老师们真的按要求完成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会不会出现此长彼消的现象呢?试想,完整的一次听课活动,“开——听——议”这三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讲究质量,背后是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当然,如果只是完成数量上的规定,那也是较容易的。但是,既然一项活动开展了,总不能不讲效益吧?毕竟所有的活动,其根本宗旨都是为学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此外,如果让老师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惩治,那就更可怕了。所以,在管理上适切的隐形和柔性是很有必要的,他同样可以让“人”这个个体的力量得以彰显。
【案例反思】
1.督导要关注实质。不管是督导还是其他的检查验收,其目的都是让学校发展得更好,其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原生态的检查,尤为重要。所谓“原生态”,是指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要因为检查去整理、准备材料,更不要去装饰材料,不要给学校带来无谓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负担。检查时,根据项目,提供相关的佐证材料即可,不要过多地关注材料的多少。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更具特殊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的所有成就都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在那些齐整美观的档案盒里。所以,观察与访谈,最能反映学校教育的原貌。当一个学校的学生,文明有礼,上下楼梯安静礼让,课余能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做作业……而档案盒里,相关的教育材料极少。请问,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们该给这所学校打多少分?反之,一所学校,课间学生追逐打闹、爆粗口,班级里到处都是垃圾纸屑,卫生角破旧的扫帚、畚斗横七竖八……而档案盒里,养成教育的系列材料几十份,班级、校园里,相关的宣传贴画标语随处可见。试问,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们该给这所学校打多少分?这两所学校孰优孰劣?
2.督导要多倾听。聊天、访谈中,一些老师不经意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成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家共同思考。一次,督导结束时,一位完小教导主任边走边小声嘀咕:“我真担心我们老师的作业会太多,要不要给老师减负?”老师们默不作声,于是,我们就“减负”这个展开讨论,就“有用”“有效”这两个要点分析各类型作业的价值,老师们渐渐明晰了哪些作业更有价值,哪些作业需要改进,哪些作业可以少做或不做……
3.督学需有全新思维。全新的思维需要全新的视域,全新的视域需要我们不仅要有较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精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透过现象去接近事物的本质。所以,作为督学,一定要常学常新,不拘泥于自己的学科专业,要有更广阔的涉猎。当下,这也是自己的局限之一。
福清市三山中心小学 王征亮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