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教研促提升 科研促发展
时间:2024-12-16 09:01
“双减”政策的推行,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必须向着“质量、效益、创新、和谐”的方向不断改革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情况。教研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教研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案例描述】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学质量是学校最重要的问题,而决定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学研究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本校发展。
通过平时的督查,我发现**小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研主题阶段性、系列性不强,教研形式单一。
第二,教研内容不能聚焦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研并没有体现教学研究,少有涉及专业的教学理论的内容,只是就是论事,这样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教学方面,老师几乎都是单打独斗;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较少,这不利于同等层次教师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存在以上问题原因为:一是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程架构、实施能力不高,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二是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能力提升动力不足;三是没有聘请专家定期指导。
于是我和学校相关负责人一起商讨,如何培养“领头羊”,如何根据校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计划,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实现“人人争做科研人”一起做课题研究,促进全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案例分析】
参与校本教科研,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校本教研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再不断的深入这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
我陷入思考:如何使这群年轻的教师更快地走上教育教学之路,成为教学阵地上的主力军并焕发异彩呢?学校在我的提议下,加强了制度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教研管理体制,带领并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提升教研的有效性
2022年10月**日,作为责任督学到**小学,对该学校的校本教研记录进行细致的检查,从记录上看,各学科各年级组每周都有开展教研活动,但是我们发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还是不强。具体表现在教研活动前没有给予参研教师研究的内容,除了主备教师,其他教师的教研活动前无准备;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发言不够深入;教研活动后针对教研的结果或策略落实不够。
2022年11月*日,作为责任督学参加了**小学的专门召开的专题会议,商讨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径以及具体措施,督促学校根据现状深入分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现状以及校本教研现状,拿出一个具体的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施方案。在此次商讨中,我们明确了校本教研要有思考,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梳理,比如学期初我们的校本教研要重温学科领域标准,熟知每一个年级的课程标准是什么?根据标准自己班级孩子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了促进孩子学习与发展,我们本学期要关注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发展孩子什么能力,大约需要多少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单元设计一个单元样表,将要培养的能力、习惯渗透到每一个主题单元中,每一个单元要有哪些板块组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再如每周校本教研主题的确定,要基于学初的调研、师生的现状,聚焦重点开展系列性的主题式教研。在关注学生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还需要哪方面的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如何,课程架构能力如何,教学设计是否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关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了个体差异等等,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主题,接下来的校本教研就基于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的校本教研。
二、搭建公开课平台,拓宽校本教研途径
公开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载体。在督导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对待公开教学时存在常态心理,听评课教师在评课过程“好好先生”--避重就轻,强调优点,弱化不足。在我的督导下,学校通过开展了“青秀比武、“技能大赛”等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认真组织开展“一师一课”同课异构等公开课活动,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评比。引导教师“人人上好一节公开课”,从严从难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
在之后的课例展示过程中,各位老师能认真聆听,积极评课,或针对新教材,或目前的课程进行深入的讨论,改进;不仅授课老师的思路得到了拓展,听课老师也获益匪浅。我坚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的教师队伍会更优秀。
三、积极进行实验探索,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是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途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助推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身体力行“教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过程中,发现该校存在着重教研轻科研的倾向,虽说有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但存在课题研究重“申报”轻“过程”的问题。通过校领导探讨,要求教师们树立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服务意识、行动意识, 将课题研究真正作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力量。首先,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性活动,促使教师研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从而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之后,鼓励教师结合实际钻研教材教法,对照理论,思考、讨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改变已有的教学方式,该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每一位教师们愿望,而做课题研究正好是教师实现愿望的一个途径。课题研究实际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把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去,再不断地总结、反思--效果如何,还有什么不足、不好之处。然后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提升。从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使教师在反复的研究、应用中不断成长。
目前,该校教研氛围浓厚,科研兴趣积极,教师成长明显,学校发展良好!
【案例反思】
通过本学年系列督导和调研工作,督学与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督学也更加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加关注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对我们督学的付出始终给予着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此外,从督导工作角度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下一阶段的督学过程中将更加关注与教师、学生,真正发现教师、学生的成长的需求、兴趣与轨迹,探寻促进教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督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小学在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助推办学质量提升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和力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让校本教研成为促进全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真正以研促提升,以研促发展。
作为责任督学,我们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校一起研究探讨,找准学校办学理念的生长点,找准学校质量提升的切入点,确定研究的主题以及具体实施的路径,助力学校不断向科研的纵深处、向内涵发展,帮助学校解决课程改革、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与困惑。这将是我们经常性督导所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福清市滨江小学 陈 辉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