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打造手机管理新样态
时间:2024-02-05 09:26
【案例描述】
  一部学生手机被收缴,演绎一段教育督导故事,引发深思。
  “还我手机,快还我手机,还我手机啊......”一位学生嘶声裂肺地与班主任争执着,这是开学第一周我到A学校挂牌督导巡课时目睹的一幕。经过我及时安抚处置,避免了过激行为的发生。对此,我向该校发出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学校基于“学生手机管理的主体难为”问题,积极采取智慧应对与“机”智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手机管理校本化的实施方案。为做好问题跟踪问效与整改落实,我密切关注与引导此项工作的推进,先后连续三次下校督导,并与该校师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
  1.对话老师。手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沉迷手机,学习难免会分心,影响学业与身心健康。同时,容易导致攀比消费等问题。
  2.对话家长。学校一味强制规定孩子不能携带手机,不便于联系。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公用电话配套设施设备,确保亲子互动。
  3.对话学生。学生认为使用手机利弊并存,自觉“信息节食”是关键。建议学校开辟绿色上网通道,做到张弛有度。
  4.对话学校。学生手机禁入课堂,不等于坚决不让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手机管理方式要科学多元,家校要齐抓共管,拧成合力。
  之后,我欣喜地看到该校手机管理措施落地见效。学校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校门口设置了2.0停“机”坪;学校公共区域内公用电话数量充足;学生自觉将带入学校的手机放置在手机管理柜;开辟绿色上网通道,学生定期畅享网络清明空间的乐趣,高扬向善向上向文明的网络文化主旋律。
  【案例分析】
  科学管理手机是一门大智慧,“手机禁入课堂”的立法出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践抓手,可在现实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归因何在?
  1.认知偏差,行为失范。
  在宣传过程中,学生仍停留在以往表层性的认知,抱有侥幸心理,折射出家校落实手机管理工作存在“同向不同步”的问题。同时,个别老师、家长成为“手机控”,青睐于聊微信、刷抖音、玩“快手”等,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
  2.保障不力,供需失衡。
  在执行过程中,学校公用电话尚未安装或数量上无法满足需求,造成亲子联系不便;使用公用电话的高峰时段与学习生活时间有一定冲突;通话过程的私密性无法得到保障等。这些引发了学生极大的不适及家长的顾虑。
  3.管控不善,方法失当。
  在管理过程中,个别老师忽视语言分寸、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见到学生使用手机,就一味地强行收缴。势必引起学生的不解,进而引发心理逆反甚至行为抗争。
  【案例反思】
  1.借“机”行事,“机”智管理。
  责任督学是政府决策的参谋者。要与学校管理者站在宏观政策的制高点,借助立法管理手机的东风,制定出校本化管理的实施路径,让手机管理工作“立得住、真管用”。
  (1)学校层面,严管善治。广泛宣传,该校通过班团队会、家长会、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渠道进行普及;创新手机管理工作模式,提供“包裹式”“一站式”贴心服务;适时剖析研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升华网格化管理。
  (2)家长层面,树立典范。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周末及节假日严格控制好孩子上网时长,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主动放下手机,作好亲情陪伴,着力培育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与感受生活情趣的能力。
  (3)学生层面,提升意识。签订承诺书,做到言行一致;通过辩论会、案例专题讲座、沙龙活动等,认识沉迷手机的危害性,用心体会家长与老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与社团活动,丰实学习生活。
  2.趁“机”利导,变“堵”为“疏”。
  责任督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者。要与学校管理者从关键节点着手,促进手机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1)堵住手机入校的漏洞。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强校门口抽检,对学生违规携带手机进校园的先暂为代管。二是不定期组织入班利用金属探测仪进行全面检查,形成震慑力。
  (2)堵住“群”布置作业行为。禁止教师利用手机布置作业、打卡检查等,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堵住学生使用手机的借口。 
  (3)“堵”的出路在于“疏”。创设多元通讯空间:一是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充足的公用电话,方便亲子互动联络。二是班主任的手机保持畅通,便捷家校联系。三是学生确需借用办公电话或者教师手机通话时,予以方便。四是每班配备一台“老人机”由专人管理,保障应急联络。五是个别学生入校时寄存代管的手机,放学回家时领取,解除家长必要时联系学生的后顾之忧。 
  3.离“机”不失“机”,告别依赖。
  责任督学是督导工作“长牙齿”的专业者。要与学校管理者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遵循学生人本主义和赋权增能的价值取向,激励学生禀持“自己就是最好的阅卷人”为己任,以“知行合一”的姿态去践行手机管理的初衷本意。
  (1)破解手机依赖关键在于自省自律。赋能学生使用手机的把控力,既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实现内化与外行的综融。
  (2)垒建班级每十人联保监督的共同体。通过相互监督,提升同伴教育的自我效能感,发挥同龄人“朋辈互助团队”的育人功能。
  (3)打好告别手机依赖的“组合拳”。一是完善健全手机管理的“一台帐”制度,注重手机管理工作的需求评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实现手机“管”与“理”工作的可行性、高效性与辐射性。二是发挥家校同频共振与链接各种资源整合的“一盘棋”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情感抚慰与心理滋养,动态生成抗逆力与行动力。三是厘清手机依赖症背后的“一条线”动机,从“根”上“问道”,从“源”上“御术”,让学生告别手机依赖,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福清元载中学  林 泉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