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炳煌浅针术
浅针,随着中国传统针灸历史发展而来。浅针的前身“鍉针”为九针之一,据《灵枢》记载:“长三寸半”,“身大末圆,锐如黍粟之锐。”《灵枢·九针论》中写道:“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福建是当今浅针疗法应用得最多的省份。这得益于福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黄廷翼老先生把国内民间的浅针术首先引入福州,为福建浅针术的开展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70年代初,福建中医药大学吴炳煌先生又在黄廷翼先生的基础上对浅针技术不断创新与推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氏浅针术”。“吴炳煌浅针术”于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浅针的特点与优势
浅针中的针柄,是以铜丝将针的一端呈螺旋状地紧密缠绕而成,长4.4-4.7厘米,针柄末端则为针尾,一般用铜丝横行缠绕呈圆筒状,操作时右拇指指腹轻顶着的部位,针的尖端锋锐部分则为针尖,是接触腧穴刺激机体的前锋,亦叫作针芒。浅针圆而不钝,不会刺痛皮肤,尖而不锐,针柄与针尖之间则为针体,针体与针柄连接处则为针根。
浅针有别于其他针法,治疗时针尖没有插入患者皮肤,无痛感,不出血、不会发生交叉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男女老少皆宜,对体弱的病人、老人、孕妇、小孩及畏针者更为适宜。
浅针的适应症
浅针疗法与毫针疗法一样,其适应症基本相同,对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的疾患,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而对于某些头面部疾患如干眼症、青光眼等眼科疾病,面瘫、面肌痉挛、耳鸣、耳聋、失眠、三叉神经痛等,更是首选浅针治疗,疗效颇佳。
福清市中医院康复科医师
师承“吴氏浅针术”传承人
吴氏针灸流派第一代传承人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吴明霞教授
善于应用浅针治疗失眠、耳鸣、面瘫
干眼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等临床疑难病
临床效果显著
案例(针刺联合浅针)
陈某,女,59岁。
主诉:失眠1年余。
现病史:缘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每夜睡眠时间约为3-4小时,口服安眠药物治疗后失眠症状未见缓解,遂就诊我科。辰下: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入睡,脾气急躁,口干苦,纳多易饥,小便尚调,大便稍干。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
中医诊断:不寐(痰热扰心证)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治则:宁心安神,清热化痰。
处方
1、普通针刺:百会、四神聪、印堂,双侧安眠、神门、内关、阴陵泉、丰隆。
2、浅针治疗取穴:镇静穴、山根穴。以上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勿疲劳。
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失眠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每夜睡眠时间约5-6小时,口中和。诸症好转。随访半年,未再诉失眠。
按语
失眠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早醒、彻夜难眠等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减少为表现的病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长期失眠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同时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及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诱发一系列身心性疾病。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卧”“目不瞑”范畴。本案例中患者为老年女性,因脾气虚弱,水液失运,聚湿酿痰,痰湿蕴久化热,扰动心神,心火旺而神不安,故失眠,入睡困难;痰扰心神,心失所养,气机郁滞,故见脾气急躁;痰热内犯胃肠,故口干苦。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热扰心之象。治疗上选取督脉、经外奇穴、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治以宁心安神,清热化痰。同时配合浅针疗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节脑部功能,使患者诸症悉除,睡眠正常。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