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福清之十番音乐
时间:2019-04-24 16:06

  十番,又叫“十欢”,寓“声叶和而成欢”之意,民间称“打十番”“十番伬”“十番锣鼓”。十番最早的乐手只有10人,乐器十分古老,有乐器“活化石”之誉,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锣、小锣、大钹、小钹、清鼓10种。现在经改良,也有一二十人演奏的。只奏不唱是其特色。 

  唐、五代时期,福清就有乐器演奏活动。宋嘉祐年间,福清曾记载民间演奏之事,当时的乐器制作材料有金、石、土、木、丝、革、匏、竹8类。宋代和元代,音乐向平民阶层发展。明代,从福州传入福清。清代,在福清日渐盛行。300多年来,它以独特的魅力在玉融大地广泛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1932年,海口镇岑兜村成立沟头十番队,有老、中、青、少4支,名噪一时。1947年左右,福清的救火会曾组建过十番队,队员约30人,指导师傅叫康秋明。“文化大革命”早期,“十番”被当作封建糟粕加以鞭挞,厄运缠身。1975年,融城镇幸福大队成立幸福十番队,先后荣获福州市首届农民十番演奏比赛第一名、农村文艺汇演二等奖、第六届文艺百花大奖赛演出奖。1991年,参加电影《东瀛游侠》的演出;1993年、1995年,福清市两次组织十番队赴新加坡献演,受到新老华侨追捧。同时,在印度尼西亚华侨许孙雄先生的捐助下,组建“福清雄侨民乐团”,进行十番曲调的整理、新人的培养。1996年,福清的十番队达130多支,规模之大、活动之频繁,史无前例。2005年,融城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融城老年人体育协会十番队,时常参加公益性演出,受到好评。 

  十番的曲牌大多取材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古老的传说故事。其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及一些流行歌曲,常奏的有《万年欢》《千秋岁》《朝天子》《西江月》《五凤吟》《蟠桃会》《水底天》《将军令》《美人娇》《石榴花》《雁来红》等。 

  十番队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排列位置有一定讲究,分室内、室外两种。室内又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 

  十番音乐主要应用于迎神赛会、婚丧庆典、节日家宴等活动,分阳调、阴调两种。一般来说,迎神赛会、婚庆、节日家宴等演奏阳调,充盈欢乐喜庆色彩。丧事则演奏阴调,充满悲沉哀伤色彩。在福清,十番队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几乎都作商业性演出。 

  十番音乐声音洪大,既粗犷、热烈,又不失优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套曲一般有前奏、主曲、尾声等乐段,曲式完整。管弦乐与打击乐或齐奏或轮套,配合默契,板介严谨。在行奏、舞奏时,曲牌的“板眼”和着行进的步伐,声调缓时犹如高山流水,急时好似电闪雷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娱形式的多元化,十番这个传统的民间音乐几乎被人们遗忘在角落。近年来,福清市文化部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十番列为福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融城幸福社区还因十番队而获评“福州市艺术特色之乡”的称号。 

来源:福清市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