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重点是,它们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比如民间戏剧、技艺民俗,你能想象没人会唱的戏剧、没人会做的技艺、没人在意的民俗节庆怎么存活吗?在福清也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类似于山歌对唱,双方即兴赋诗,以歌唱的形式温柔“互怼”,可惜目前会唱的人已经不多了,它就是福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类)——方言盘诗。
方言盘诗是福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类),是用福清方言进行对唱的民间文娱活动,始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盘诗”多在中秋节当天黄昏进行,延续到午夜。人们自发分成两队,每队三五人不等,双方用福清方言进行对歌,气氛活泼热闹,十分有趣。目前,福清“方言盘诗”仅在一都、东张部分村落留有遗声,且有零散手抄诗谱流传于世,其他镇村则已销声匿迹。2007年6月27日福清市人民政府将“一都方言盘诗”第一批列入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第一序)。保护工作专家小组对“方言盘诗”进行了初步整理,也对老歌手吟唱的“盘诗”进行了录音、录像。
一都方言盘诗历史悠久,用方言“盘诗”最盛行、最热闹的还是解放初期50年代初。当年为表达山区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当家作主,向往美好未来,曾自发“盘诗”三天三夜。内容有:“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救星共产党”、“婚姻法”、“普选”、“互助组合作社”等等,将这一传统文化推向巅峰。1964年曾代表福清市参加原闽侯地区农村群众传统文艺汇演,获得专家与学者好评,并推荐参加省调演。
在近半个世纪间,一都传统的方言“盘诗”渐渐衰落,赛诗几乎消失。时至今日,尚健在的20多名老歌手还在坚守这份厚重的传统。一都方言“盘诗”聚汉族、少数民族及“兴化”(莆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源,所传承的谱系有四大曲调,即喜、怒、哀、乐。曲调优美,有快有慢,快调激越,慢调缠绵,一张一弛,相得益彰。既有独特旋律,也有自身的曲调音符,蕴含深刻,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