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海口龙江桥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口桥未造之前,依靠小渡船往返载运,十分不便。旧志载:“龙江跨方民(海口)、仁寿(赤屿一带)两里,为南北之要冲,往来不绝。”可见当时过往行人之多。然每遇春潮暴涨台风暴雨,山洪汹涌,就好几天不能过江。如有人因急事冒险强渡,常常是“舟溺人亡”。人们希望有条长桥横跨两岸,避免“舟济”之苦。但工程浩大,费用巨额,谁也无能为力。到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惠图、守中二禅师,顺应民愿,下决心要在龙江口造一石桥。消息传出,两岸人民奔走相告,里人林迁、林霸、陈侈等人挺身而出,表示支持,“使之相与协成”。于是请了地理先生勘定,看什么地方造桥有利。原打算从龟山接连青屿,此得“海口全胜之局。”但经实地勘察,因水深流急,不易施工。后经多处摸索,终于决定在现在桥身地方下基。于是,惠图、守中二禅师“统其事”,负全局责任,金峰辉禅师、瑞岩臻和尚、太平登和尚诸僧人,负责四处游说,募缘集资;惠曼、妙觉等26位和尚“典石局督工匠”,负责现场施工;林迁、林霸、陈侈、王思致、陈猷、潘保等30余人,分别负责采石料、装运船只和出入账目等事。他们同心协力,朝夕不遑。辉禅师、臻和尚和登和尚不辞辛苦,在很短时间内就募缘7万缗,可见民心所向“功易成也”。当然也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基础下了3年,潮落江底,而石犹未露水面,工程遥遥无期,陈侈等人感到束手无策。还是惠图、守中二僧毫不动摇,鼓励说:“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唯靠心志坚定,何况还有‘佛法无边’,我决心和你们同甘共苦,不要害怕困难。”一日,二僧带领众人登上山头,凭高瞭望,忽见在下基处有水鸟立于水面,惊喜地说:“吾事济矣!”这一喜讯,也鼓舞了四乡百里人民,乐捐为助。有助缘数十百贯的,有自报负责三五条桥梁费用的,于是工程进度加快。经十年艰苦经营,大桥终于建成了,命名为“螺江桥”。桥长530余米,中间42孔,桥两旁“翼以护栏”。从桥尾到赤屿山脚,还有一段小洲泥泞难走,他们再接再厉,又运石砌堤接到桥尾寺(凤山寺)前,后来称为小桥,从此“若履平地矣”。
桥建成后,福清人龙图学士林遹写了《建桥记》,提刑学士刘骄更改桥名为“永平”。意思说,从此过江,永保平安。可是一班读书人却咬文嚼字,推敲又推敲:“永平者,永远平平也。”他们读书人岂肯永远平居无出人头地之日?于是结论说:“于士子不利”。可老百姓说:“我们过江能平安无事就是万福,还是‘永平’好”。这样争论了38年不得结论。到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海口五龙人官居少师的林栗,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更名为“龙江桥”。宋宣和五年(1123),进士林梦与在桥头建“龙首亭”,撰文刻碑。明朝正统元年(1436)重建碑亭。
再说惠图、守中二禅师圆寂以后,人们思其功德,在现在的桥头村建“二禅祠”,塑二僧佛像置祠中,每年祭祀,并将建桥时各任事人名单、石料工匠数目造册装在佛像腹中。可惜到清顺治四年(1647)清兵破城,庙毁像圮,簿册被人捡去,传阅之后,不知落入谁手,此实一憾事。不过“石梁跨海”,至今民仍享其利,此实一幸事。
撰文/俞达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