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亮相福清
时间:2025-02-06 09:54

  2月4日,由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福清市文化馆、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竹山风景区管委会承办的“清新福建·共享非遗怡暖冬”福清市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在石竹山景区举行。

  当天下午,在石竹山景区进山大门前游客市民们早早就等候着。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英歌舞队伍应声而出,舞者们身着明艳服饰舞步整齐。表演开始,舞者们用力挥棒,鼓点棒声交织;马步弓步交错变换,利落辗转;精准对打时,旋槌与击槌相互呼应。他们将节奏、力量、技艺完美相融,尽显潮汕人民的坚毅刚强、乐观豪迈。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英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广东潮汕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融合戏剧、舞蹈、武术等多元元素,是潮汕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表演多以梁山好汉故事为背景,舞者借刚劲动作、独特编排和特色服饰,展现潮汕人民勇敢积极的精神风貌,每逢重大节日庆典,英歌舞都是必备节目,深受当地人喜爱。

  紧随其后亮相的是“中华第一幡” 建瓯挑幡,十米高的粗壮毛竹幡杆直立,顶端幡旗随风飘动。

  建瓯挑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福建建瓯,距今超300年历史。相传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当年建瓯的青壮年将士凯旋后,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挥舞,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挑幡活动。建瓯挑幡选用当地盛产的大毛竹制作,全幡长10余米,重约20公斤,曾于2011年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号称“中华第一幡”。

  激昂音乐响起,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登场,他们双手紧握幡杆底部,齐声发力挑起,稳稳扛在肩头。 紧接着表演者们开始大秀高难度动作时而将幡杆扛在肩时而精准顶在头甚至用鼻子、牙齿支撑动作干脆利落令人惊叹。

  团队协作表演同样精彩,表演者们分组手持幡杆,相互之间精准传递,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地做出各种动作,场面十分震撼。现场观众欢呼不断,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这精彩瞬间。

来源: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