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在春节前把村里文化长廊、凉亭、廊亭等建好,时间很紧,但是我们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日前,记者在东阁村文化长廊修建现场看到,福建好人、福清首届道德模范、76岁的东阁村乡贤林依人冒着严寒,指挥着文化长廊建设。
这条文化长廊是林依人和爱心乡贤林国德、林华春一起捐资近百万元,准备年底前修建好的村里一个公益项目。已经设计好的这条村级文化长廊成将作为村里的一道漂亮的文化风景,长廊将图文并茂介绍东阁村的医疗服务、慈善工作、慈善人物、身边好人、知情人员等内容,让村民一目了然感受乡村文化底蕴。
林依人于2018年获评“福建好人”,2019年获评福清首届道德模范。这两天多来,他始终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为标准,尽心尽力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发展无私付出,不仅出钱,还劳心劳力,他的善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村民们的称赞。“大石头村牌目前都已建好,文化长廊建设正在加紧施工,配有漂亮的路灯等设施,建成后,将作为村民休闲、散步、健身,了解村史的好地方。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两年的时间里,林依人为修缮东阁影剧院、林氏祖居重建、东阁村祠堂(老人活动中心)等捐资上百万元。在林依人带领下,还筹措资金400多万重建东阁村祠堂,这些公益项目,林依人都亲力亲为。
2016年以来,作为福清市红心关爱联合会理事的林依人,前后在联合会捐款60多万,作为助学、助困、助医、办公经费等,默默支持慈善事业。
2020年初疫情爆发,他第一时间捐款5000元,为湖北省慈善总会和林氏宗亲用于购买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数十年来。他为家乡多个地方,以及福州两个孤儿院、广西钦州、大连、连江、厦门等地捐款达700万元,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
林依人今年76岁,但他还奋斗在贝类养殖一线。他在养殖业界享有“花蛤王”美誉,他是福清市水产养殖业带头人、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副会长,他劳碌一生,勤劳一生,敢于拼搏,在自己致富时始终不忘带领身边群众一起富裕。
1944年5月林依人出生于海口镇东阁村,他幼年和少年时期家境贫寒,12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带着年幼的他以及姐姐弟弟吃尽了苦头,幼小的林依人非常能吃苦,做事更是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大一点时候他经常批发一些花蛤等水产品用自行车驼到福州去卖,一路艰辛使得他的身体和意志得到磨练。他的家里摆满各种锦旗、奖牌、荣誉证书,林依人做花蛤生意很实在,讲诚信,因此,他走到哪里,就带动那里的经济发展,那些合作经营者,以及跟随他的很多百姓都因此都改变了命运,有的都成千万富翁了。
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出台,林依人抓住机遇,开始创业,而那时他已经40多岁了。他最先在福清龙田、三山、高山海边养殖培养花蛤苗,后来养殖花蛤发展到长乐市松下、连江县晓沃,随着事业不断发展,培育花蛤母和育苗厂扩展到厦门、大连、广西钦州等地,养殖面积也从原来上百亩发展到5万多亩。经过多年不断发展,林依人的花蛤养殖厂在全国各地沿海遍地开花,广西钦州、山东青岛、大连庄河、福建厦门、连江晓澳、大澳,福清的小山东、吉钓岛都有他的养殖厂,养殖从蛤母、大花蛤到幼苗都有,已形成了整条产业链。广西钦州主要是培育花蛤母,然后卖给山东青岛、福清小山东、吉钓岛;连江培育花蛤母每年10多万担供应福清,青岛有2万亩养殖大花蛤。林依人每年向福清东营养殖厂买花蛤苗就达7、8千万元。林依人在培养蛤母方面,占福清的5、6成,可以说是规模最大。从全国来说,福建占了9成,福州占福建90%以上。
有了30多年的丰富养殖经验,林依人在养殖行业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早在2000年,林依人就在连江开创了培育一年花蛤母就能育出花蛤苗技术,这一技术让蛤母育苗周期从两年缩短到一年。另外,他培育花蛤长大快,繁殖能力强,一年可以育苗4次,这项技术革新让自己和养殖户增产增收。福清市场每年需要20多万担花蛤母,林依人的花蛤母占13万担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林依人和他股东养殖户仅滩涂一年就给付租金达近千万元。这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尤其是拥有滩涂的村两委和村民。作为福清市贝类养殖协会副会长,林依人把自己所知的业务技术知识,实践经验,与养殖企业、养殖户一同分享,为福清和各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把行业做大做强贡献了力量。
2021年1月21日下午,福建好人林依人先生爱心图书捐赠仪式在港头镇占阳华侨中学举行,市红心关爱联合会领导、福建好人林依人先生,以及占阳华侨中学领导、老师、学生参加爱心图书捐赠仪式。林依人向港头镇占阳华侨中捐赠儿童阅读、文学、科普、地理、物理等书籍共计900册,价值12000元。
林依人说:“有生之年,还想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