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调解站】一都司法所:一张泛黄借条背后的调解温度

时间:2025-04-08 10:59 来源:福清市司法局 浏览量:0

| | | |

日期:2025-04-08 10:59浏览量:0

来源:福清市司法局

  案情简介 

  在福清市一都镇的档案室里,一份编号为“榕融一都调〔2025〕1号”的调解协议书,记录着一场跨越26年的借贷纠纷终得圆满的温情故事。1999年4月,黄某因急需资金向同村村民谢某借款8000元,立下借条后却因生活困顿迟迟未能履约。此后的岁月里,谢某父子无数次催讨未果,这张泛黄的借条成了两家人心中的“疙瘩”。

  调查与处理 

  2025年1月,年逾七旬的谢某带着儿子走进一都司法所,申请调解这场沉积多年的债务纠纷。调解员小余接手后发现,案件难点不仅在于时间跨度长,更在于黄某长期背负多重债务,经济能力有限。但双方对借款事实均无异议,调解的突破口由此显现。  

  调解员小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基准,结合双方现实困境展开协调。黄某坦言:“这些年东拼西凑还债,实在力不从心。”而谢某父子则坚持:“我们只要本金,利息可以不要。”

  经过多轮协商,最终达成“二十四期分期还款”方案:首期支付人民币叁佰元整,此后每月还款人民币三百元整,两年内结清,最后一个月付清尾款。协议既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也为债务人保留了生活喘息的空间。

  在不久前的回访中,谢某感慨道:“二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黄某严格履行协议,首期款项如期到账。这场纠纷的化解,不仅体现了人民调解自愿、平等的原则,更彰显基层治理中“法理共情双驱动”的智慧——既有法律框架的刚性约束,也有人性化协商的柔性温度。

  案例点评 

  本案中,调解员精准抓住“债务事实清晰+还款能力不足”的核心矛盾,通过分期方案将“死局”转为“活路”,为类似陈年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法。一张泛黄借条,见证了诚信的回归,更印证了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价值。  

  时间或许会模糊记忆,但法治与情义的纽带终能穿透岁月。当25年的借贷纠纷在调解室画上句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八千元债务的了结,更是一个关于诚信、包容与基层治理韧性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