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宁化,地处闽西武夷山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要冲。1930年1月,古田会议刚刚开过,红四方面军第一次统一着装,军容齐整,旌旗猎猎。37岁的毛泽东意气风发,挥笔在宁化写下《如梦令·元旦》。一代伟人用诗词,把宁化定格在历史记忆中:“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宁靖归化”之地
毛泽东曾三次率领红军到宁化,宁化也是中央苏区形成之初的21个县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1934年10月6日至8日,驻宁化中央主力红军,分别从各自驻地开往江西于都集结,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宁化”之名,含有“宁靖归化”之意,这里地处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是人杰地灵所在。近年火爆拍场的伊秉绶,便是宁化城关人。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曾知扬州,有惠政。扬州人将他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并祀于四贤祠。伊秉绶开创隶书一代生面,将隶书艺术成就推向新顶峰。伊秉绶素喜金石碑帖、书画名砚等,梁章钜评价他是“声华满京华,碑版冠当今”。
伊秉绶同族后人伊光楣,“曳杖叩禅扉”,来到东山古刹,写下“一醒探梅梦,江山举目非;草痕知引路,花气暗薰衣。乳蝶遽遽幻,孤禽柏柏乖;循篱通曲径,曳杖叩禅扉”的诗句。
东溪岸边古刹
黄檗禅师兴寺
寻迹东山古渡
一位义工阿姨说,寺里现住有两位僧尼,但今天都不在寺院。阿姨说,师父们出门的时候,一般叫她来帮着看庙。阿姨拨通了住持的电话,我接过电话,告诉她我来自福清黄檗山,清朝顺治年间,黄檗山的一位禅师要到江西去,路过宁化,因为僧众挽留,便留在宁化重修东山寺,还建造了东山桥。我这次来,专门带来了《黄檗祖师之光》,里面有虚白禅师的小传。住持说她已经出来两天了,今天赶不回来,书籍资料留在寺院即可。住持慈悲,还让帮着看庙的阿姨给我们做了午斋。
过斋后,我们走出斋堂,只见堂前门边,靠着一块赭黄色砂岩墓碑。碑文刻着“万历三十五年六月吉日安葬,名示寂师广惠、了华和尚墓,孝徒僧道胜,孙成显、成奥正佛,崇祯十二年九月庚申日合葬重修”等字样。万历三十五年是1607年,距今已逾400年,可谓该寺历史沧桑的见证。
据说,东山古寺属卧虎形,像一只老虎卧于东山下。山门为虎头,虎尾横扫江边,两眼古井即为虎眼。虎尾之处,有一株数百年的古树,立于江畔。
我们走出寺门,循着东溪左岸寻找“东山古渡”。溪岸树木寥寥,杂草丛生,只见眼前田畴,想必是过去农耕的寺田。一座三孔、两墩、二十目的大石桥,横卧在东溪之上。这里,曾是虚白禅师所建东山桥的所在。如今,寺院的两眼古井还剩一口,那株古树已经老去,旁边长出了新干,横跨东溪的石桥,也由虚白禅师所修的石拱桥,变成了公路石桥。但是,从福清到宁化,从侨乡到苏区,从黄檗到东山,几百年来凝聚起的殊胜法缘、地缘,却成为八闽大地的文化记忆,一刻未曾磨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