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三眼”视角: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时间:2023-03-20 14:50
【案例背景】
“双减”,减的是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加的是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如何在加减之间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就需要优秀的班级环境文化作支撑,让隐性的班级文化在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中得以显性地体现,充分发挥班级环境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让看得见的教室面积带给学生无限的精神滋养,让班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有限的教室空间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带去无限的可能。
【案例描述】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所挂牌的三所学校开展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专项督导工作。透过校长介绍、实地考察以及师生座谈,我发现,在“双减”背景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水平有需要继承的一面,也有需要反省的一面:缺乏整体性,只管局部零敲碎打,看不到整体规划与设计;缺乏教育性,栏目设置随意化,看不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缺乏个性,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看不到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环境文化。
【案例分析】
优秀的班级环境文化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面墙壁说什么话?也就是教室里应该有哪些内容?这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跨越与提升的关键。
作为责任督学,不光要为学校发展提出意见、指明方向,还要加强过程指导。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结合自身的经验,通过入校随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让每一面墙壁说什么话,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个问题,与学校负责人多次探讨,达成共识——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该有哪些内容,取决于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也就是班级的建设目标。班级文化的顶层架构是由精神文化,还有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书香文化、活动文化等内容相辅相成,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文化体系。根据这个顶层架构,就可以很明确环境布置的内容,就可以根据内容设计相应的栏目了,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督导意见,帮助学校优化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升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统整性。
1.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凝聚人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实质,是灵魂。抽象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看不见的“隐性文化”,如何让抽象的精神文化具象化并时刻影响着学生?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班名、班训、班级口号、班旗、班徽、班牌、班级文化名片等这些看得见的文化元素,把精神文化进行直观地呈现,在环境布置中显性呈现,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看见,在看见中不断浸润、强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发展意识,使三观主动趋向班级精神文化导向中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2.以规范有方的制度引领人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保障与准绳。在环境规划时,规范制度的内容不可或缺。例如班级公约、评价栏、信息公布区、班干部安排、课程表、值日轮流表等条文制度,都要有醒目地呈现,目之所及都能规范人、影响人。
3.以启智润心的书香陶冶人
在环境规划时,必须以建设“书香班级”为突破口,通过设置图书角,用“书香”陶冶学生情操,浸润学生心灵。●美化环境,以“境”促“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精心规划,体现班级特定的文化氛围,打造有情有趣的“悦读”环境,使学生得到美得享受与陶冶。●细化评价,以“评”促“读”:通过开设阅读评价栏,制定一套书籍借阅制度,构建一种阅读评价机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班级文化品位。
4.以有声有色的活动影响人
班级活动文化是班级文化内涵的显性表现和动态体现。班级文化在环境布置中布置得再完美,如果没有以活动为载体的主题文化软环境的浸润,趋向就不会变成走向,再美的墙面都是一张美丽的画皮而缺少丰满的内涵。可以通过设置少先队德育主题墙、安全主题墙、班级展示栏等展示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开展过的活动可定格、可回忆、可点赞、可引领,适时展示和调控学生参与活动的行动与成效,提升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以向善有礼的行为净化人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文化动态的外显体现。在环境中通过设置卫生角、失物招领处、储物柜、绿化角等体现文明礼仪的内容,重在学生文明行为的引领。
经过一年的跟踪与推进,三所学校的班级环境文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通过上述栏目的设置,班级环境基本就呈现了班级文化顶层架构的主要内容,达到了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交融,让隐性的看得见,让显性的环境更富内涵;达到了班级静态环境与班级动态活动的互动,营造动态空间,从而共同构成生成性的班级文化生态,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最大的变化是班主任也充分感受到班级文化对提高管理效能的正向作用,由内而外地激发老师们主动作为、用心而为。老师们基本达成共识——是什么决定了一间教室的容量?是教师。教师的理念,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案例反思】
通过前述的案例,我发现一名合格的责任督学,应适应新时期学校督导的需求,用“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三种不同视角深入学校督导工作的观察与研究,修炼三种眼睛都成为“慧眼”,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展督导工作,实现责任督学多种职能的全面体现,不同角色的全方位转换,多样价值的全力彰显,真正发挥学校督导“以督压责、以督提效、以督促发展”的实际效能。
1.“飞鸟之眼”俯瞰学校,做学校发展的护航者
责任督学是学校的“专属顾问”“贴心专家”,是政府决策的反馈员,是检查政策是否落地、执行是否有效的观察者。责任督学在开展学校督导的过程中,要用“飞鸟之眼”从宏观视角,从上往下俯视学校整体发展,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于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清晰判断,帮助学校直面问题并主动解决,促进学校规范办学。责任督学应依据督导评估指标,宏观把控,依法履职、客观公正开展评估,了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科学实施学校督导,最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引领护航。
2.“蜻蜓之眼”凝视问题,做学校发展的合作者
责任督学进校督导,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是去看一看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翻一翻学校准备好的各种档案资料,填一填各类评价表格,而是以“蜻蜓之眼”发现并抓住学校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督导,进而牵动全局,达到优化全局的目标。
责任督学要善于激发学校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责任督学和学校方的“双向奔赴”,督导才能真正督出发展,督出成效。因此,责任督学既是督导,更应该是促进和鼓励。用“蜻蜓之眼”平视的角度展开民主对话,与学校建立平等、信任、合作的健康督导关系,成为学校发展的合作共同体。责任督学不仅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更要有立足学校实际,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的能力,才能得到学校认可并形成共识,共同应对、解决存在问题,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3.“蚂蚁之眼”聚焦细节,做学校发展的研究者
责任督学进校督导,不仅要把脉问诊开药方,还要跟踪指导去顽疾,用“蚂蚁之眼”从微观入手,深入学校的课堂与教室,聚焦学校的教育教学细节,才能够增强教育督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责任督学应该小处着眼,更加细致地督促、指导学校工作,发挥教育督导督细、督小、督落实方面的独特作用,助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飞鸟之眼”高屋建瓴,“蜻蜓之眼”整合超越,“蚂蚁之眼”聚焦细节。我以为,责任督学不仅需要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也需要近距离、切片式、放大镜下解剖学校的蚂蚁之眼。“三只眼”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三只眼”只有一起使用,才能构成多角度、多维度的督导体系,从而更好地还原学校的本真,履行责任督学的职责。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薛梅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