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案例丨一所学校 一种文化 一个品牌
时间:2024-04-12 09:19
【案例背景】
毒教材事件、日本人学校、长城汽车事件、教授反智言论……等等,无不说明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石,更是一个乡村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存则乡村在,文化浓则乡村旺。而做为乡村建设重要文化承载载体的农村完小学校,更应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要成为乡村的一面镜子,一个品牌,成为乡村的文化底蕴,要改变一个乡村,必须先要改变这个乡村的学校。
【案例描述】
我把我的想法与我的分析与我所督导的5所学校校长交流,得到他们的共鸣,我们一致的共识是:改变学校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灵魂,使得乡村因校园文化的灵魂熏陶而充满生机。于是我们行动了,我们决定,从本乡村实际出发,先查找本乡村与别的乡村所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特色所在,拟定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初步计划。
陈庄小学是革命老区,我们就以“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时代新人”为主题,每年都与镇关工委、镇社区学校、村两委联合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进革命老区楼,为学生讲党史、学党史、记党史。举行“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红心向党、童心爱国”宣誓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做时代少年”为主题的党史板报、手抄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长,做个爱党爱国、有责任的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学校革命文化传播,使红色革命文化成为乡村经久不息的一把火炬,点燃乡村文化特色。
莲峰小学决定以校园命名为抓手,如把教学楼命名为“祖钦楼”、“厚德楼”、“笃志楼等,把图书馆命名为“七味书屋”“雏鹰馆”,把宣传栏命名为“蓓蕾绽放”、“七彩云”……。以个性与协调为基调,从栏杆、班级桌椅、图书角到塑胶操场,既强调个性又追求统一协调,并专门布置了一个介绍家乡传统文化的宣传栏。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浓的乡村民俗文化气息。
沙玉小学与大埌小学则决定以生态围墙为平台,建立“两面墙”,以前学校都是重校内墙面,轻校外墙面,我们认为学校既要成为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更要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乡村使者,于是我们把显眼处的内外围墙分成几个板块设计成“励志篇”、“人与自然篇”、“人与家国篇”、“人与社会篇”……;使学校成为乡村的一面亮丽的风景线。
北盛小学则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把现代文化与传统节日结合,开展家校联谊,如六一节“亲子”文艺表演,端午节“家庭乐”包粽子比赛,元宵节让家长带领孩子观看家乡的“板凳舞龙”……。 同时,在校门口设置“家校互动”、“每日一新”教育互动小屏幕、校园广播平台等……。家校联谊使乡村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活力。
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与付出也是很多的,特别是资金的投入,刚开始,年轻校长们面露难色,我们就逐个分析,一个乡村有钱人多,我们就结合村老人会不断走访,一个乡村刚好碰到新教学楼建设,我们就与村委、校长互动……,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激情。
【案例分析】
应该说,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入侵,各种思想文化的混乱,使得社会压力大、思想堵、心理卷。当前,我们更关注在“双减”政策”与“学生安全管理”上,功利性有点强,各级各类学校与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点弱化,对于占绝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来说,更是有点滞后、主题有点乱,究其原因,在乡村学校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乡村学校校长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关键是教书育人,只要把书教好了,落实好“双减”政策,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学校的工作就“OK”了,至于校园文化建设,那是有钱学校的事,是城里学校的事,是中心学校的事,在我这儿――穷乡僻舍,谈什么校园文化,能把教学工作完成了,就算了不起了,认识不到乡村学校文化对一个村的带动作用,对当前乡村建设的深远影响。
二是随着乡村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缩小,学校校长更缺乏工作内生动力,缺乏乡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局观,责任心不到位,没有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被动地根据上面的精神布置学校宣传材料,有点贴“膏药”的感觉,应付性强,没有前瞻性、整体性,更缺乏符合地方韵味的乡村学校特色文化。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协调性不到位。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更是各级政府与乡村两委,甚至是村老人会的事情,需要的资金多,工作量大,校长在这其中要充当协调员工作,充分调动乡村一切力量搞好这项工作,对一个乡村要说,什么是大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大事”。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级检查时紧时松,时重要时不重要,体现在口头上的多,真抓实干的少,往往不大落实,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甚至有时走过场也懒得做。
【案例反思】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对一个乡村及这个乡村所有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做为一个老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老督导员,深刻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在其位,必须谋其职,虽然身处边角,更应打理灰尘打扫不到的地方,本人觉得在加强乡村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
1.心存责任使命,讲究实效。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常态化的校园难免出现一些管理疏忽的地方,富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督学对存在的问题相当敏锐,这也是学校不太情愿督学光顾的原因之一。在督学工作中,我本着“为学校服务,为校长分忧”的心态,尽量在不打扰校长工作、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待掌握最真实的数据,发现最实质的问题后再发表意见,同时帮助学校寻找整改办法,并跟踪整改效果。直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总之,只有真正用心为学校办实事,才能体现责任督导的价值所在。
2.身在学校境处,排忧解难。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说大很大,说小很小,但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在建设当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心声,更应把它当作一种责任,广泛听取一线人员与群众心声,对出现的问题不推诿,不拒绝,当好服务员与协调员,做为责任督学要把“落实”担在肩上,广泛地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这样你才有发言权,并帮助学校弄清问题实质,找准问题症结,同患难,共进退,给校长勇气与希望、前途与光明。
3.眼放九界处,意在长远。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社会、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让学校成为一个乡村的文化底蕴,一种文化品牌。
福清市东瀚中心小学 林明朝
来源:福清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